语文学什么?考什么?2017年版的新课标指出,语文学的是“语文核心素养”。什么是“语文核心素养”?新课标说:直觉思维、形象思维、逻辑思维、辩证思维、创造思维,就是语文的“核心素养”。学什么,考什么。实际上,语文考的是“核心素养”,五大思维。


一. 中西一致,教育的根基在于语文教育

语文,最大的误区在于——作为母语,从小会说会讲、人人会说会讲,根本没有难度啊......然而,语文,同时又是那么的难,话语千千万,文献浩如烟海,不知学的什么,不知从何学起,更不知道考的是什么。实际上,语文,拆开来讲,就是语+文,语言+文字、文学。空门四科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。言语+文学,中国的古典教育的核心,本质上是语文教育。

再看西方古典教育,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文教育。苏格拉底、柏拉图的教学,是通过对话才得以进行。亚里斯多德加上了对于古典文献的解读、总结,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。亚里斯多德发现,万事万物无非元素+形式。元素只有地、火、水、风寥寥几种,世界的本质在于形式,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、逻辑组合在一起,以元素为原料,便是大千世界。而对于形式的学习、把握、总结,最快的捷径,就是学习古典的文本。所谓文艺复兴,无非就是重新发现古希腊、古罗马的古典文献,在此基础上重新读解被基督教遮断的真正传统。因而,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,实际上也是一种古典语文的教育。

教育的核心,孔子与柏拉图奇迹般地一致。中国人的经典,孔子删定的六经。西方的经典,荷马史诗、埃斯库罗斯的悲剧、柏拉图的对话,如此等等。世界上第一批中学,叫做语法学校(grammar school),诞生在文艺复兴时代。语法学校教授的核心,就是古罗马经典作家西塞罗的作品,规范化的拉丁文,言必称西塞罗,教育史上叫做西塞罗主义。


二、语文,学的是思维方式,而不是背诵

阅读、教授经典何为?什么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?这个问题中西方的回答,依旧惊人一致。古希腊教育的课程体系,有所谓三艺、七艺的说法,其中三艺为核心。所谓三艺,就是语法、逻辑(古希腊叫辩证法)、修辞,涉及到语言、文学两个方面,实际就是今天的语文教育。通过学习经典,掌握文本当中的一般规则(语法),学习当中的思维方式(逻辑),实现完美的表达(修辞),便是古希腊、罗马、文艺复兴时代学校教育课程的主干。

语法、逻辑、修辞三艺,就上数学(研究数的关系)、几何(研究空间关系)、天文(研究无穷大、无穷远)、音乐(追寻万物一体、终极的和谐),这便是西方人文教育初始状态的传统。从英美大学生的图书馆借阅数目可以看出,一直到今天,所谓美式教育、英式教育的基础,仍可以见到古希腊七艺的影子。

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古典教育,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核心也是在一个“明”字。明,就是明了、理解。怎么才可“明明德”?《尚书》的第一句便是——钦明,文思,安安,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。

怎么解?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,《书集注》的作者蔡沈读解出四个字:居敬穷理。作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,中国的亚里斯多德、托马斯·阿奎那,朱熹一生的学问,无非“居敬穷理”四个字。居敬,就是《尚书》里边的钦、文。钦者,敬也。文,礼也,经书上的“文”一般不是文章之文,而是礼法之意。正所谓,经礼三百、曲礼三千,一言以蔽之,曰毋不敬。敬,就是相信,就是虔诚。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义。

穷理,就是大学里边的“明明德”,《尚书》里边的明、思。求“明”由“思”,由“思”而“明”。这便是学问之道的必由之路,才可以达成《尚书》里说的“光被四表”,智慧之光照亮整个宇宙;才可以做做到《易经》里讲到的“观乎天文、观乎人文”。观乎天文,可察时变;观乎人文,化成天下。由“察”而“化”,察者,明也,思也。注意到没有,与西方古典教育对于“语法”、“逻辑”(实际为思维方式),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,就在于这个“思”字。

所以,语文学习的中心根本不在于背诵,不在于基础的文史、文学知识本身。语文考试,无论中考还是高考,考的不是记忆,而是思维方式——the way of thinking。在这个意义上,2017年的语文新课标,经历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回归。


三、人是一架思考的机器,学科无非是思维工具

新课标里边讲的五大思维,实际是五种观照世界的方式。前两大思维,直观思维,无非先立其大,以心观心、以心证物,总体上把握自身(“我”)与世界的关系,相信直觉,相信一念之动无非回归初心。形象思维,无非是进入审美世界的一架阶梯,由物及情,至情至性,诗意地体认世界的本质。

后三个思维,可以用一句英文概括,无非就是criticalthinking(批判性思维)——运用你的才智(interlect),运用不同的(但是正确的)方法、工具(methods),在保证清晰性、一惯性、相关性的前提下,处理真实的证据(信息、数据),得出尽量深刻、尽量全面、尽量公正、尽量独到的结论,或者说解决之道。批判性思维的过程,就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,自然而言也是一个理性表达的过程。

批判性思维的过程,是不是类似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呢?西方哲学史上,从笛卡尔开始,就有一个“人是机器”的伟大想法。20世纪后半期,国际认知心理学界的显学,即为认知心理学,其中一大流派就是把人脑想象为一台计算机,试图重构人类思维的全过程。认知心理学的反转,当然就是人工智能(AI)了。理科生习惯于轻视文科生,殊不知在最顶级的科研——人工智能,实际上研究的就是语言学。计算机科学,无非是一套人机共用的语言学,文理殊途同归。

用中国的古典经书概括一下,新课标里边的直观思维、形象思维,无非就是“尊德性”,开发心灵的宝藏,直观、诗意地体察世界。逻辑思维、辩证思维、创造思维代表的批判性思维,快去吃动用学术工具(历史学的方法、伦理学的方法、心理学的方法、科学的方法,等等)认识世界,无非就是“道问学”。《中庸》里边的一句话:”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“。无论文理、无论从心出发,还是问学穷理,终极状态对视满足人类对于自身(精微)、世界(广大)的无限好奇。


四、尊德性、道问学,语文目标在于“立人”

我想,“语文学什么、考什么”的问题,大家已然明了。人类观照世界的方法无非两种,不断认识自我,开发内心的宝库(尊德性);不断构想出各种各样批判性思维的方法、工具,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。学问之道,无非精微之道,无非广大之道,最终无限接近到一个终极关怀。梁惠王问孟子:天下何以定?孟子曰:定于一。《春秋》大一统,何为一,“一之于仁义而已矣!”这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主张。

何为仁?何为义?董仲舒曰:仁以爱人,义以律己。学会“爱人”,谓之大爱;可以“律己”,谓之成人。除了五大思维为代表的“语文核心素养”之外,国内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便是立德树人,简称“立人”。荀子曰:伦类不通,仁义不一,不足谓善学。伦类,用现代的术语来说,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。在荀子看来,伦类、仁义根本并不冲突,知而后行,由学而后“一”、而后“立”,正是教育的终极追求。一个表里如一、言行一致、真正“立”起来的人,必然可以读的懂任何形式的天下文章;必然自有神理、气质,我手写我心,自是一篇锦绣文章。

明了高考的语文考的是什么,当然备考也就不再成为问题。时间还有80天之多,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反思、去思索、去整理、去记录——

1. 我是怎样一个人?我的信念是什么?我可否自圆其说地证明自己、表述自己?我人生的使命是什么?对于自己的基本判断、基本观点是什么?

2. 根据我掌握的方法去观照,现在的世界,是怎样的世界?根据我的情怀,我的理想,这个世界应当怎么样?对于这个世界,我的基本态度是什么?为了这个世界,这个中国,我可以做些什么?应该做些什么?

忘掉所谓的作文素材,根据千篇一律的素材、名人名言,只能写出勉强及格的作文,不可能写出真正的高分作文。评卷老师需要在字里行间看见你的态度、你的思考、你的观点、你的解决之道,论证的过程中看见你的逻辑、你的思维方式。

忘掉所谓的答题技巧、题型分析,有的时候只会误导。运用上边详细解说的五种思维方式、“定于一”的气度和概括能力,议论文、说明文,考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,文学作品、诗歌考察整体上的把握能力、感受能力。不妨反思一下:上边的五种思维方式,基本的思维工具、方法,你是否已经把握?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,你是否已有一整套言之成理、逻辑自洽的的分析方法——管他是文科的方法、理科的方法,诉诸生活的自然想法......

最有效率的思考方式,便是可视化的方式。可以不断地画一张图,运用五种思维方式去分解我上边提出的两大问题——我是谁的问题、世界是什么的问题


五、天下万事,皆可分解为事、情、理三字

天下文章,无非讨论这两个问题。按照《诗式》作者叶燮的解法:天下文章、天下之诗,无非三个要素:事、情、理。任何一篇文章,解析出来,无非就是:什么事?表达怎样的情状、情感(情状的内化,即情感)?说的什么理?——终极状态,文章(诗歌)的文本想要表达的是怎么样的一个“理”。

荀子曰:学也者,固学一之也。要论写一篇作文,你的读者、阅卷老师无非想在字里行间发现你之所“一之”的那个“理”。你是不是立起来的人一个人,确实正在于你所相信的这个“理”。

对于真正的学霸,语文根本无需复习,也无从复习。语文无非是一套思维方式,一个完整的信念,真正的学霸早已胸有成竹,剩下的只是细心、表达技巧的锤炼,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对于学霸以下的学生来说,不能成为学霸,实际就是没有掌握五大思维的一般工具一般方法,没有养成自觉反思、思考的习惯,这一段复习的时间不妨每天花一小时时间,图上作业,按照五大思维方法,从事、情、理三个角度,尽量详细地拆解我说的两大题目,尽快完成对于自己、对于世界的结构化理解、消化。心中有文章,下笔自然成文章,正是我的一条经验之谈。

(本文作者宋繁银,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,安徽省高考第二名。曾为《南方都市报》副总编辑、《时代周报》总编辑,长期致力于教育学-教育史研究、教育产业研究、语文教育教研。)